月光曲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5 18:17:09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光曲教学反思1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它是我国著名的画家、著名的翻译家丰子恺先生翻译的,语言凝炼、优美。教学时,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月光曲教学反思2

《月光曲》一课是一篇难度较大,感情很难体会的一篇文章。课文里的曲子所包含的意思没有直接描写出来,而是通过盲姑娘和皮匠的联想而透露出《月光曲》的含义。要让学生感悟出《月光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重点是渗透一个美字。教学中力求做到讲究趣味性,在乐中求美,激发情感性,在情中求美,注意形象性,在赏中求美,启迪思想性在品中求美,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来。

反复推敲品味语言美,正确朗读表达声韵美。拓展深入,敢于创造美。使课堂教学能从不同角度表现“教学活动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方式的美”真正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通过教学唤起他们的美感,使学生能从语言文治文字中感悟自然美,社会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

在教学这一篇课时,要注意创设情景氛围,激发情感,可让学生先听月光曲的片段,让学生谈感受。

直奔课文重点,体会乐曲意境,让学生听音乐后勾画描写皮鞋匠听音乐联想的文字,反复朗读,反复体会,放多媒体月光下平静的海面,波光鳞鳞的海面,波涛澎湃的大海让学生体会这仅仅是景色的变化吗?

兄妹俩为什么如此心潮澎湃?贝多芬此时为什么能创作出月光曲呢?让学生明白作曲根源与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心情分不开。在这里盲姑娘如此懂音乐,他们能产生共同的感觉是找到了知音。贝多芬触景生情创作了《月光曲》。

月光曲教学反思3

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教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

在《月光曲》的朗读教学中,有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

学习就是不断提高。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此刻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坚持朗读整体效果。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资料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

月光曲教学反思4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教学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贝多芬当天晚上的经历,帮助学生理清贝多芬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文的小6~7节,了解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知道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在这里,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6~7这两节课文,在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接下来的对8~10节的学习中,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描写的《月光曲》的内容,分为几个场景,然后再结合贝多芬当天晚上的思想感情的经历,按不同场景来分析理解音乐内容。老师再借助一条曲线把音乐的节奏反映出来,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借助直观形象来理解无形的音乐。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你愿意像贝多芬那样把《月光曲》弹奏一边吗?”学生有了对《月光曲》的理解,结合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伴着《月光曲》优美的音乐,学生们时而低头侧耳,时而轻按琴键,时而神情激动,时而如痴如醉。把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表演”反映出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九节,不用老师指导也水到渠成。

学习这一课,不仅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知识,从三维角度考虑,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阅读欣赏音乐的方法。为此,我在最后安排了一个欣赏音乐的环节,尽管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上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是一个有益的开始,我想,也许从今天起,我们班上就多了几个音乐爱好者,明天他们也许会成为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一个有生活品味的人。这也正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期望达到的效果。

月光曲教学反思5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本事的好课文。课文写了发生在故事过程中的人物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还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经过自读、自悟,理解语言文字;经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优美;经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第九自然段是经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资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 ……此处隐藏6497个字……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竟然有如此热爱音乐的人,也没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这样的音乐天赋,更没有想到这位姑娘能通过音乐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

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样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被这对穷苦兄妹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透进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征,表达的是祝福,贝多芬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这样贫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他此时心里是温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给这位姑娘,借着清幽的月光,作为一个音乐家,一个以音乐为语言的人,他不需要说些什么,那样太苍白了,只有用音乐来抒发他内心的情感,因此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是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姑娘脑海中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贝多芬感情的涌动和倾泻。当音乐停了,贝多芬心情平静的时候,兄妹俩仍然在回味着音乐的意境,体会着贝多芬的心情与创作的激情,可贝多芬已悄然离去。贝多芬静静地来又静静地去,给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悦,是无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乐和美的感受。

当我真正走近了课文,才真正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月光曲》创作的根源。同时,我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贝多芬自己曾说过:“我的音乐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该多么幸福!”“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他的这两句话更是加深了我对文章的理解,是呀,他为什么要为姑娘弹琴?一个音乐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怀着用音乐为穷人带来幸福感的心,才能驱使他为这个姑娘弹琴。当他遇到知音时,他如此的激动,他的内心世界怎样释放?只有音乐。

此外,我还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通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对于这样设计,这是个尝试。我想,让孩子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让孩子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读课文,用自己的感情和声音反射姑娘和贝多芬内心,去理解这一伟大作品诞生的过程。

在反复的试讲中,我也不断反思一些问题。

怎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平淡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乏味。当老师自身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能够自然地引领孩子进入课堂,进入学习状态。

用微笑拉进师生的距离。一堂课下来,如果教师一直板着脸,无形之中孩子就会疏远你,从而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老师,就更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了。

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每回答一个问题,最期望的就是老师给他一个针对他回答的恰当的评价。当你的评价给他以肯定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当你的评价给他以鼓励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动力;当你的评价给他以建议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方向。可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批评的时候,他会有挫败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当你没有评价的时候,他会失落,因为他没有引起你的重视,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怎样达到预设的课堂效果?

通过读感悟,带着感悟再读。孩子通过读课文,能从子里行间里有所感知,让孩子把其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通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体会,就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当孩子理解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范读来强调,让孩子透过声音来感知。在理解兄妹俩对话的时候,我先让孩子自己读,从对话中听出了什么。通过读书反馈,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我让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比如,一个孩子说她听出了盲姑娘很热爱音乐,让她通过读把盲姑娘热爱音乐体现出来,孩子的读就多了一分体会,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进入了角色。同时,教师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领孩子感情的投入。

教师的语言必须千锤百炼。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预设的问题越长,孩子越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也是让教师常常意想不到的,预设的问题一定要用语简洁准确,可能一个字的偏差,就导致了孩子的歧义理解。再磨课的过程中,我最初设计的问题是“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原因。”但是,通过几次试讲,都没有收到预设的效果,举手回答的孩子寥寥无几,有的孩子不理解,有的孩子的回答就是通读课文,这个问题太宽泛了。我反复思考这句话,问题就出在这里。经过教研员的点拨,把问题改成了“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让她为盲姑娘弹曲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子里行间里去找原因。”再后来的试讲,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狠准确地就找到了兄妹俩的对话,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这小小的细节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深深地感到,同样地问题不一样的问法,就收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通过本次讲课比赛,无论是我自己的磨课经历还是听别人的课,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更反思了很多。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读书写字,语文教学是艺术,要让孩子喜欢上语文,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会引领其走入文学宝殿。

月光曲教学反思15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迷糊的,难以描摹的一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这种心里现象,当出现在作者的写作中时,“言”往往不能尽“意”,留下“心折半始”的遗憾,作者往往无可奈何,只能以一些自认为尚可的词句将这种“意象”加以外化而凝固。当读者在阅读作品进行由“言”到“意”的转换时,必须依靠自己的生活和体验,设身处地去还原去补充。这样一来,往往会造成理解的模糊性。

如我在教《月光曲》第二段中,学生对“幽静”一词的理解就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幽静”在词典中解释为“幽雅寂静何为‘幽雅寂静”?学生读了这个解释对“幽静”一词的内涵还是不甚了了。教学中,我用模糊理解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幽静一词,收到了的效果。首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二节文字,画出“莱因河边”,“小镇上”,“一天夜晚”,“小路上”等词语,同时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想像:偏僻的小镇,宁静的夜晚,无人的小路,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而后,通过朗读体会,切己体察,学生明白了这样的环境可以用“幽静”来形容?学生说了很多:秋天,夜晚的校园;乡村,远离村庄的河边;人迹罕至的森山老林;常年不见阳光的山谷中,等等。这时,学生不仅理解了“幽静”,而且将词的内涵转换成图示储存起来,为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做了准备。

《月光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