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心得

时间:2024-06-26 20:29:25
音乐教学心得15篇

音乐教学心得1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音乐教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音乐教学心得1

潘老师应梅园小学的要求,在第一天为我们介绍了所有的奥尔夫乐器。才发现还有那么多乐器不认识,比如:棘齿、海鼓、自响筒、多音筒、牛铃……。

第二天,潘老师给梅园小学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各上了一节音乐课,让我们看到奥尔夫教学法直接作用在学生身上的效果。(只是课前我满心期待着进来50个学生后,看看一些游戏会不会让学生失控,没想到进来也只有20个学生。看来奥尔夫教学法进入音乐课堂,人数问题确实是让人头疼。)

其余的时间潘老师一直在跟我们做游戏,围绕着:唱歌、舞蹈、律动、语言(节奏)、乐器(身体乐器)展开。三天的学习非常愉快,老师们已经体验到奥尔夫教学法的独特魅力。虽然说奥尔夫教学法不能直接套用在音乐课堂,但它的精髓很值得借鉴。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教师超高的音乐素养,二是非常适合孩子的教学目标。

一、课程中体现出教师超高的音乐素养

在一节音乐课里我们不需要看到一个音乐老师像演奏家或者歌唱家一样展示自己的专业,那音乐老师的专业素养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通过这三天的学习,我觉得教师素养充满了整个教学过程,在细节处体现。

首先,教师是作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是一个个短小的音乐素材,通过教师的引导,一个小素材加入各种元素,发展成为较长的乐曲。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创作过程,期间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去判断,如何让乐曲的声响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木质乐器和金属乐器音量上是否平衡,各个节奏声部的松紧等等。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曾经设计过的乐器伴奏的环节,大多也只是走个过场,没有从学生的演奏中得到反馈,一方面是因为对未知的“创作”没有把握,所以不会预留很多时间在这个环节,另一方面是自己没有关注到“创作”的音乐上。一个没有关注音乐的老师,如何让孩子去关注音乐呢?一个不能帮助孩子提高演奏效果的老师,演奏的环节,能让孩子得到什么呢?(走了,面壁思过3分钟……)

再次,教师是指挥家。三天的课程中,我看到的潘老师是全情投入的。每个游戏,不论面对老师,还是学生,潘老师都用自己的眼神、肢体……所有可以用到的一切向我们传递着讯息。就像指挥家一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也会给学生做渐强和渐弱的拍手示范,可我从来没想过渐强的时候可以通过手部的渐渐抬高使得学生能不单在听觉感受到变化,而能够结合视觉感受。(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常提到的听视觉结合)教师的体态、肢体语言如此重要,以后不能偷懒了,还有太多太多可提高的空间了。(走了,面壁想想哪里还能做得更好……)

三次,是让人钦佩的应变能力。我想,如果课前要跟潘老师要一份上课的详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整个教学过程中,太多的“生成教育”。所有的教学环节,可能根据一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的一个小念头而即兴发生。学生不但参与了音乐创作过程,甚至参与了课程设置。可谓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了。比如,潘老师在四年级《回声》这一课,在乐句中间穿插的学生回答“云”,和“O,YEAH——”,完全是偶然。只是因为一个学生的答案,而最后的效果却是这两个地方成了整课的亮点。

最后,教师是心理学家。面对孩子,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设置的游戏,要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要关注细节。适合孩子,潘老师提到,所有游戏如果太难,会让孩子有挫败感而不愿意玩下去。所有游戏,应该从简单到难循序渐进。并且遵循“进三退二”(我自己起的名字)理论。就是说我们不能一味要求学生进步,我们要允许孩子进一大步,退一小步。而整个过程中孩子是在进步的就可以了,而不能要求孩子只进步不退步。学习的过程,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不论是音乐还是别的科目,甚至人生,都遵循着“进三退二”的原则。

总结:奥尔夫教学,在歌曲教授过程中,几乎不会用到现成的伴奏音乐,这给学生参与创作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作曲家的创作能力,指挥家的控制能力,判断能力,和超人的应变能力。还要能够结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我想,一个好的音乐老师,都离不开这些素养,并且我们需要从学生身上,得到反馈,参与修正,得到提高。不单外出学习是学习,我们面对学生的每节音乐课,都是学习。前提是,认真上好每节音乐课,做好反思。这才是教学经验的意义所在。(走了,学习去……)

二、奥尔夫的教学目标

很喜欢奥尔夫的教学目标,所以记下:

1、帮助孩子累积音乐经验。

2、帮助孩子发展其潜在的音乐性。

非常简单,又是那么地适合学生。

音乐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我们不必纠结一节课里面要有一首曲子,还是要有好多曲子,不必纠结一节课上完,这首歌可能还没学会唱。(潘老师四年级的课《回声》上完,学生并没有学会演唱,但学生充分体验了音乐,甚至参与了音乐的拓展创作)只要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关注的是音乐,而不是课程本身、不是把学生当成课程的道具,相信学生必有所获。

音乐教学心得2

优秀的音乐教师要敢于创新,通过对音乐的感悟及教学经验的积累,培养即兴教学的能力。同时,结合自己的专长,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发挥各种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

第一、热爱自己的专业。

毫无疑问,我们自己的专业就是“音乐”和“教育”两个方面合在一起的专业。自己爱音乐,用心感悟音乐,才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也热爱音乐,乐于领悟音乐。同时,最能代表你水平的专长你千万不要放弃,学生对你一辈子的尊重或者将来具备某种音乐特长,也许恰恰是因为看过了你哪一次的演奏或演唱。对于教学方法的领悟以及教育经验的积累,会使你逐步教好你的学生。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音乐和讨厌你自己的专业,那么及早改行就是最佳的选择,免得苦了自己又耽误了学生。

第二、敢于创新,灵活教学。

课堂教学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1、要作教育的抉择者!

这是当今最新的教育理念,适用于各个学科。具体到音乐教学领域,在浩瀚的音乐文化海洋中,我们音乐教师有根据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自由选择音乐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的权利,如果你和你的学生一样不喜欢你手中的音乐教材,我觉得你就应该考虑如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2、做研究型教师。

如果你真正成为了你所任教的班级的音乐教育的抉择者,那么面对你重新组合的教学内容,新的问题和收获肯定源源不断的出现,你如果抓住里面的闪光点和突发的感觉,深入实践、探讨、研究下去,就可以出成果,以你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你的理论性文章,也就是所谓的课题研究。如果你按部就班地按照老一套思 ……此处隐藏21408个字……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而对于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

对于器乐曲的欣赏:对一些近代的、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自己的联想,去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如: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对于大型的器乐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尤其是一些无标题音乐;对于一些大型的标题音乐作品,除了了解其时代背景之外,还可以根据乐曲的说明去理解、欣赏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是我国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借鉴民间器乐的表现手法,并以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创作成的。在欣赏时,要求学生按照揭示的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抗婚----纵身投坟----化蝶”灵活去理解欣赏乐曲内容。

四、欣赏、分析音乐作品时,学会取舍。

有关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讲解不要面面俱到,一次讲一、二个就可以了。也就是突破口要小,面容量要大。比如讲进行曲,音乐要素重点突出两个:速度、力度。举例两首进行曲(军队进行曲)、(婚礼进行曲)。在欣赏时,我请同学们注意乐曲的速度、力度及基本情绪,作比较得结论,两首都是进行曲,前者因为情绪热烈欢挟,所以速度快,力度强;后者因为场面庄严、隆重,所以速度中等,力度中强。在欣赏(二泉映月)时,让同学们欣赏由二胡和小提琴不同乐器演奏的曲子,来体会音乐要素——音色对表达音乐作品历起的作用,二胡的音色侧重表达旧社会艺人的悲掺情景、凄凉心情,而小提琴的音色则表达了江南水乡旖旎风光。这样分析、比较,提高了同学们鉴赏音乐美的能力。经过多年的高中音乐欣赏课实践,同学们对音乐艺术的鉴赏力相应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欣赏更投入,问题的答案也不难得出。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不可鼓励学生一味地“自由想象”。

现在的课堂鼓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过多的干预会限制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于是有不少老师认为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就让学生“自由想象,任意发挥”吧,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类只是对音响的感觉存在共有本能,而对音乐美 的感悟因人而易,取决于审美力的高下,依托于人的感觉力、知觉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能力等心理功能的综合,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将学生领入艺术殿堂后就放任他们自行审美体验了事,应该总结成熟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来理解音乐的直观性的符号对艺术信息的传递,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

让学生能融入、感悟音乐,从而达到享受音乐的效果 。比如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往往是通过我们的听觉器官,将得到的音响效果(什么音响),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得到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即音乐作品分析),产生对人的影响,甚至还会产生时空的超越,使欣赏者远离此时此景,身临音乐中所表现出的那个环境与时代,能够与表现的内容共呼吸,共命运,共同体验。用自已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结论(自已认为满意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音乐教学心得15

我们的园本特色现代儿歌发展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很多相关的经验,如根据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特点,我们分析制定出了现代儿歌教育特色的方向研究,把小班学习儿歌的重点定位在学儿歌、唱儿歌上。实质上,在我的儿歌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规律,针对这些特点和规律,我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插入音乐学儿歌

合乎心律的音乐,会引起幼儿的心理快感,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为此,为儿歌选择合适的音乐,会使儿歌本身的音乐性更强,意境更美,情感更浓,而且,更加便于幼儿理解、接受、记忆。如,儿歌《摇小船》:风儿吹,小船摇,摇呀摇到外婆桥。我和孩子们在学习时,配上了音乐《摇篮曲》,在摇曳而甜美的音韵中,舒缓而和谐的节奏里学习儿歌,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因为他们刚离开家庭,对亲人依恋感较强,这种氛围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他们对儿歌的感受、理解更深,记忆起来更容易了。

二、前置情景学儿歌

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他们的学习必须是在具体的感性的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进行。

采用设置情景的形式来学习儿歌,可以使幼儿容易了解作品内容,体验角色的情感特征。如儿歌《鸡妈妈的翅膀》:"鸡妈妈的翅膀,宽宽的、柔柔的,里面藏着许多小花花。小黑花,乌黑乌黑;小白花,洁白洁白------"在学习时我设置了一个情景表演,我戴着鸡妈妈头饰,孩子们扮演小鸡宝宝,一只一只钻进了我的怀里。情景表演完了,再让孩子们接触儿歌内容,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

三、创编动作学儿歌

有的儿歌很适宜创编动作学习。动手、动脚、动耳、动嘴、动眼、动脑可以使幼儿更有兴趣、更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为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儿歌《逗蚂蚁》:"蚂蚁蚂蚁快快来,快快来吃饭,什么饭,白米饭;什么菜,炒青菜;什么筷,毛竹筷;什么碗,蓝边碗。吃不了,往回搬,嘿哟嘿哟搬得欢。"儿歌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展现,配合对答形式,动作与语言相辅相成,使幼儿学得更有味道,表现更投入。

四、游戏互补学儿歌

有些儿歌可以与游戏结合起来学习。如儿歌《鱼儿好朋友》:"一条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鱼、水里游,拉拉手儿做游戏;三条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在教学中我们边朗诵儿歌,边玩这样的游戏: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忽而两人结伴,忽而三人一伙,在一块做着好玩的游戏。其实,有许多体育游戏通常也是以儿歌进行导入的。如《切西瓜》:"切,切,切西瓜,农民伯伯种出来,我把西瓜一切二,一切二。"幼儿在儿歌中手拉手围成圈,请一个幼儿来切西瓜,当念到一切二时,被切开的地方的两个幼儿就分头跑,看谁最先归位,谁就做下一个切瓜人。

游戏与儿歌的互补,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更增强了幼儿学习儿歌的积极性。

另外,根据我的尝试,我体会到了现代儿歌教育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小班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学儿歌、唱儿歌,但根据儿歌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目标达成,有时演儿歌、仿编儿歌这些目标也可以拿来一用。因此,各个阶段的教育方向只是相对而言的,不能作为最终目标。

最后,要着重指出的是,在二期课改的今天,儿歌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与主题结合,是整个主题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指向主题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在儿歌活动中除了要挖掘儿歌的相关经验、开展的形式以外,还必须思考将儿歌置于主题背景下,牢牢把握主题的基本要求去开展活动,使小班幼儿不仅能在儿歌活动中动口、动心,还要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的主题经验。

让孩子们徜徉在儿歌的海洋中,让儿歌伴着孩子们成长!

《音乐教学心得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